当前位置:首页 >> 科普类别 >> 中医科普>

调脾胃是中医拿手活,一招扭转乾坤

发布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0-08-08 浏览次数:525次

冰淇淋吃得嗨、清凉衣穿得凉、空调吹得爽……面对夏天的各种“诱惑”,脾胃却有点“吃不消”了:食欲大减,吃饭也不香了。


中医认为,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人体各个脏器都依靠脾胃气血的滋养。脾胃受伤,身体就会百病由生。


什么是脾胃病?


脾胃在中医学中指脾经和胃经,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,故脾胃乃后天之本。生活中的饮食不节、过食肥腻、忧思过度、偏食偏嗜、饥饱不均等都可能伤及脾胃。脾胃处于人体的中焦,共同合作完成人体的消化功能。脾胃不和指的是脾主升、胃主降的功能失调,这样就会引起中焦的气机失调,就产生了脾胃不和。


脾胃不好看这里


中医认为,脾胃是一个人的后天之本。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在身体上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,通过这些症状表现便可以及早发现。


脾胃出毛病,症状大致为:纳呆、腹胀、腹泻、便溏。即:不想吃饭、吃饭不香;不吃不胀,吃一点东西就发胀;拉肚子,水和粪能分开叫“腹泻”,水和粪均匀混合叫“便溏”。



睡觉时会流口水


《黄帝内经》中指出“脾主涎”,这个“涎”是脾之水、脾之气的外在表现。一个人的脾气充足,涎液才能正常传输,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,不会溢出。一旦脾气虚弱,“涎”就不听话了,睡觉时会流口水。



脸色发黄


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,可能是脾虚。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,饭后肚子发胀,有腹泻或便溏症状。



睡眠不好


古语讲“胃不和,卧不安”。脾胃不好的人,睡眠质量也会降低,出现入睡困难、惊醒、多梦等问题。



鼻头暗淡


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,以小坑为中心,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。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,表现为特别能吃,但吃完容易饿、消化吸收不好、口苦黏腻等。


中医是如何从脸上来司外揣内的呢?


首先看整体,《黄帝内经》里面讲男子“六八,阳气衰竭于上,面焦,发鬓颁白”,女子“五七阳明脉衰,面始焦,发始堕。六七,三阳脉衰于上,面皆焦,发始白”。


这句话形容的是大部分35岁女人的状况——面容开始憔悴,头发开始脱落,到了42岁已经“面皆焦”了。而大部分男性到了48岁也“面焦,发鬓颁白”。这里讲的阳明脉主要指足阳明胃经。


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,在《灵枢·经脉》有道:“胃足阳明之脉,起于鼻之交頞中,旁纳太阳之脉,下循鼻外,入上齿中,还出挟口环唇,下交承浆,却循颐口角后,下颌部后下廉,出大迎,循颊车,上耳前,过客主人,循发际,至额颅。”


足阳明胃经,从头贯足,走于两脸颊和额头,面部主要靠足阳明胃经和其他两条阳经的气血滋养。


所以,脸部气血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。

面部、胸腹部都是阳明脉经过的部位,阳明脉经气虚弱了,自然要影响到面部和腹部的状况。


脾胃为后天之本,如果面容憔悴、脱发、腹部脂肪堆积长时间没有改善,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脾胃虚弱了。


其次看局部:《银海精微》讲“胞睑为肉轮,属脾土。”眼睑与脾相对应,如果终日眼皮耷拉,无精打采,眼袋浮肿,眼眵黏腻量多,很可能是脾胃虚弱湿气重导致的。


又,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


口唇常常能反应出脾胃的状况。口红是很多女性的必需品,红润的嘴唇能给一个人颜值加分不少。如果一个人脾气亏虚,往往可以看到嘴唇偏淡血色较差。


健康的唇色,红润,有光泽,表示气血调和


此外还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出很多身体状况,比如小儿望诊里讲“山根青,不是脾虚就是惊”,“肌肤甲错,两目黯黑”可能是“内有干血”。


一个人的精气神离不开气血,而气血生化离不开脾胃这个气血生化之源。


因此,养好脾胃,解决好气血问题,拥有一副好容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
养好脾胃,才能养好容颜


1、以食养脾

有歌诀道:归脾汤用术参芪,归草茯神远志齐,酸枣木香龙眼肉,兼加姜枣益心脾。


归脾汤具有养血安神,补心益脾,适合于心脾气血虚弱的人,日常有心慌心悸,健忘失眠,容易疲劳,面色萎黄,口唇淡的人群,大夫都会在这个方剂上面诊后加减方以健脾胃。


山药、莲子肉、芡实,甘草搭配可以健脾益气,而长肌肉;同时配合白扁豆、茯苓、薏苡仁健脾祛湿;山楂、炒麦芽解食积。


方药搭配齐全,具有健脾祛湿,消食去积的功效,更适合现代人三餐饭量大、肉食多、高热量、难消化的特点,适合于平时胃纳不佳,腹部胀闷,脸色油腻或萎黄,形体肥胖等脾虚伴痰湿体质的人。


2、揉按四白穴

四白穴属于足阳明胃经,揉按四白穴可以刺激胃经经气,令气血通畅,可以改善眼袋及黑眼圈。


四白穴取穴:正坐或仰卧位,直视前方,瞳孔直下,沿眼眶骨向下约2厘米可触及凹陷(眶下孔),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。


3、摩腹

摩腹又称为“内壮法”,用手在腹部运用摩法,能同时刺激多个穴位,诸如中脘、天枢、大横、关元等穴位,可使内脏元气汇聚,气血运行通畅,适用于平时容易积食,腹部脂肪较多的人。


中医治病讲究四诊合参、辨证论治,个体病情不同,用药处方及效果天差地别,建议先咨询相关医师!!养病如养虎,一定不要轻视,有必要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 

中医门诊,中医院,中医馆,中医服务机构
广杏堂国医馆微信公众号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版权所有:广杏堂国医馆
医馆地址:武汉市东风大道48号
咨询热线:400-6655-190
郑重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。如有需要,请咨询医生。
鄂ICP备19022899号-1营业执照 食品经营许可证